九色视频

行业新闻
路引青山外 幸福边寨来——云南省临沧市公路助力乡村振兴经验采撷
来源:中国交通报       2025-11-20 17:47 【字体:

在我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临沧市,层峦叠嶂的群山一度是发展的屏障。然而,今日的临沧,一条条蜿蜒的公路不仅打破了地理的桎梏,更成为驱动产业腾飞、促进民族团结、守护边疆稳固的强大动能。这里,公路与特色产业深度融合,书写着“一颗坚果”的传奇;这里,路网与兴边富民同频共振,谱写着新时代阿佤人民的幸福之歌——

卫涛 李永生

219国道南撒至岗莫标山段。 本文图片由 临沧市交通运输局 提供

 

坚果产业路——勐家寨线。

 

沧源县龙乃村永弄公路。

 

耿马县撒马坝公路。

       青山叠翠,公路蜿蜒,一颗颗碧绿饱满的坚果正沿着一条条公路运往山外。

       临沧,祖国西南边陲的璀璨明珠,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牵挂的地方。2021年8月19日,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县边境村老支书们回信,勉励他们发挥模范带头作用,引领乡亲们建设好美丽家园,维护好民族团结,守护好神圣国土。

       4年来,临沧市将交通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“先手棋”,累计建成超4000公里产业路、573公里沿边干线公路,不仅让“临沧坚果”从深山走向世界,更让边境村寨焕发新生机,唱响了新时代阿佤人民的幸福之歌。

从闭塞边陲到开放前沿

临沧,山区面积占97.5%,与缅甸接壤,国境线长290.79公里。曾经,重重大山如同道道屏障,阻隔着这里与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。

要致富,先修路。临沧市以“现代化边境幸福村”建设为核心,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。截至2024年,全市累计建成沿边干线公路573公里,通边境建制村自然村硬化路1112公里,实现边境乡镇100%通三级公路,沿边建制村和自然村均100%通硬化路。

如今,在临沧群山之间,一条条公路如玉带缠绕,连接城乡,贯穿产业链,打通了发展的“任督二脉”。这些纵横交错的公路,让曾受困于山脉阻隔、路网薄弱的边境村寨,因一条条延伸升级的道路而改变面貌。

勐家寨线,如一条银蛇穿行在永德县大雪山乡的坚果产业园核心区。这条2020年建成的公路,全长22.8公里,串联起勐家寨、攀枝花等7个自然村,功能辐射周边16.3万亩坚果。

南轩线,如一条黑色的缎带铺展在镇康县南伞镇。这条2019年完成改造的县道,全长24.2公里,路基宽7.5米,带动了周边4.56万亩坚果产业的发展。

“我们始终坚持‘坚果产业布局到哪里、路就修到哪里’的理念,全市累计建成坚果产业公路4168公里,坚果主产区公路覆盖率已达85%以上。”临沧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。

从山高路远到四通八达,从闭塞边陲到开放前沿,临沧的交通巨变,为云南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,也为临沧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。

2024年,临沧市人均可支配收入17597元,其中边境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484元,比全市平均水平还高4887元。全市3个边境县、10个边境乡(镇)、44个边境村(社区)全部创建为省级以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(单位)。

从“洋果子”到“致富果”

1991年,临沧市在永德县引进试种澳洲坚果;1996年,镇康县开始种植。光阴荏苒,这个曾经的“舶来品”如今已在临沧大地深深扎根。“临沧坚果”完成了从“洋果子”到“土特产”的转变,成为乡亲们口中的“小金果”“致富果”。

截至目前,临沧市坚果种植面积达262.77万亩,分别占全国的53.2%、全世界的36.8%。2024年,“临沧坚果”青皮果产量达30.8万吨,干壳果产量达12.04万吨,全产业链产值突破百亿元大关,达101.6亿元。

这一成绩单的背后,公路发展功不可没。

在永德县,勐家寨线及其延伸路网的建设,彻底改变了当地坚果产业的运输条件。“以前路不好,坚果运出去费时费力,成本还高。”大雪山乡一名坚果种植户感慨,“现在货车直接开到基地门口,早上采摘的坚果,下午就能送到加工厂。”

道路通,产业兴。依托日益完善的公路网,临沧坚果产业实现了从传统分散、小农化向集约化、规模化的现代产业体系转变,彻底激活了产业动能。

在振清二级公路沿线南汀河流域,“百里坚果长廊”蔚为壮观;8个县(区)的坚果种植,让荒山变绿洲,处处可见“万亩连片”的壮观景象。

“三只松鼠”“良品铺子”等国内休闲食品头部企业纷纷将临沧列为其重要原料基地,与本地企业开展长期供应合作,形成“临沧加工﹢全国分销”的产业格局。

截至2024年,临沧市共培育48家坚果企业,建成壳果加工生产线55条,加工能力16.35万吨,建成精深加工生产线16条,加工能力2.28万吨,并打造出“云澳达”“仁仁有份”“夏果妈妈”等本土品牌。

从出行难到“诗意栖居”

沿着蜿蜒的公路深入临沧边境村寨,一幅幅“边民富、边关美、边疆稳、边防固”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。

刺树丫口自然村距中缅边境线仅50米,这里依托沿边公路的“27道拐”,不仅打造了“赐福彝寨”旅游景区,更发掘出独特的“边关风情”,掀起了红色边关游“新热潮”。

2024年,这个小小的边境村接待游客28.9万人次。

“公路﹢旅游”融合发展模式,打造出“一种幸福在边寨”的旅游品牌,让边境村寨焕发新生机。临沧市通过公路串联沿线自然景观、人文资源、民风民俗,打造沿边旅游路线6条,培育特色景点33个、边境旅游村寨15个、绿美村庄60个。

沧源佤族自治县以葫芦小镇为支点,通过公路串联起了司岗里崖画谷等13个重点旅居村,初步形成国门边关路线、文化遗产研学路线、古寨风情体验路线等4条康养旅居与研学精品旅游线路。

公路不仅带来了游客,更串起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纽带,绽放出民族团结进步之花。

在有“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”之称的沧源佤族自治县翁丁村,公路让佤族的文化广场成为“民族大舞台”,傣族的泼水节有了佤族的欢笑,拉祜族的山歌融进了彝族的调子。

沧源县持续举办“佤族司岗里摸你黑狂欢节”“佤族新米节”等民族文化节庆活动;镇康县创新举办中缅“阿数瑟”山歌会;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以水和路为“媒”,连续8年打造现象级传播“泼水神曲”IP。

黄昏时分,行走在临沧境内的公路上,处处可见青山绿水掩映的美丽村庄。蜿蜒的公路在夕阳映照下熠熠生辉,犹如系在祖国西南边陲的一条金色腰带。

路的这头,是佤族老人慈祥的笑脸;路的那头,是满载坚果的货车驶向远方。这一条条路,连接着过去与未来,承载着梦想与希望,助力临沧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。

□短评

一条路能带来什么?临沧的答卷令人振奋

从助力一颗坚果成就百亿元产业,到支撑边境村寨实现美丽蝶变;从打通农产品“出山路”,到连接民族团结“连心路”——临沧的实践告诉我们,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,带来了远不止出行的便利。

路在脚下,更在心中。当一条条公路如毛细血管深入每个角落,发展的血液必将畅通无阻,幸福的果实必将挂满枝头。在临沧的万水千山间,公路已远超其物理属性——远在道路之外,深植发展之中。

路,是发展之路。勐家寨线、南轩线等产业公路蜿蜒于群山之间,连接的不仅是村庄与城镇,更是资源与市场、传统与现代。道路所至,产业随之兴起,人才加速回流,新技术、新理念不断涌入。一条条公路,成为激活区域发展的“金钥匙”。

路,是文化之路。道路延伸之处,佤族的木鼓声传得更远,傣族的泼水节欢动四方,各民族的歌舞沿着公路交流融合。在沧源,公路让佤族文化走出深山;在镇康,“阿数瑟”山歌沿着边境线回荡。这条路,让多彩文化在交融中焕发新生,让民族团结在交往中更加牢固。

路,是幸福之路。在临沧的边境线上,道路的延伸意味着教育医疗资源的可达,意味着文化生活的丰富,意味着发展机会的增多。当边民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现代化生活,当各民族兄弟姐妹沿着公路往来交融,“幸福”二字便有了最真切的注脚。

路,更是希望之路。它改变的不仅是物质条件,更是人们的精神面貌。道路通达之处,“等靠要”转变为“闯改创”,“逢山开路、遇水架桥”的奋斗精神不断彰显。这种内生动力的激发,这种发展信心的树立,比任何物质收益都更为珍贵。

临沧的实践充分证明,推进乡村振兴和兴边富民,必须坚持交通先行。这条路,一头连着绿水青山,一头连着金山银山;一头系着万家灯火,一头系着国泰民安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,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路,需要这样以路为笔、描绘美好生活蓝图的创新实践。

     |      分享到:
分享到微信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