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色视频

行业新闻
云龙:“四好农村路”绘就乡村幸福图景
来源:九色视频-9色-成人视频        2025-09-28 09:09 【字体:

曾经,“晴天一身灰,雨天一身泥”是检槽乡白坡村民小组出行的真实写照;曾经,“山路阻隔”让关坪乡高明村的发展举步维艰。如今,一条条宽阔平整的水泥路蜿蜒于云龙的山乡之间,彻底解决了村民出行难题。这一翻天覆地的变化,源于云龙县大力推进的“四好农村路”建设。从打通“最后一公里”到激活产业、凝聚民心,一条条“四好农村路”正成为云龙乡村振兴最坚实的基石。

 

破梗阻,通坦途:终结出行难历史

检槽乡白坡村

“烂泥路”蝶变“幸福路”:位于海拔2500米大凉山彝族聚居区的白坡村民小组,91户383位村民曾饱受未硬化进村路之苦。雨季道路湿滑难行,弯急坡陡事故频发,严重制约当地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。自2008年毛路挖通、2017年路面拓宽,再到如今建成通车,这条总投资约530万元、全长9.9公里(部分路段宽3.5米,其余路段宽4米)的道路,彻底改变了“晴天灰、雨天泥”的历史,惠及群众800余人。道路的畅通,还将有力带动沿线检槽乡检槽村高海拔山区低盐火腿加工厂发展,畅通农产品外销通道。

民建乡上布麻组

“天路”变通途:横亘于陡峭山崖、被群众形象称为“天路”的上布麻组等村组公路,是全乡干部群众的热切期盼。通过实施“党建引领群策群力推进农村公路村级自建项目”,2024年民建乡高质量完成3条共13.59公里道路建设,6个村民小组168户689人的出行条件得到显著改善。2025年,全乡5个村启动实施7条共14.72公里同类项目,将惠及12个村民小组387户1548人。项目不仅修通了道路,还同步推进环境治理。如上布麻组项目实施后,布麻村党总支投入村级集体资金,村民主动参与村庄污水设施建设,有效改善了村庄环境,实现了从“走得了”向“走得好”、从“交通线”向“风景线”的转变,“党建红”与“公路蓝”在民建大地交相辉映。

长新乡包罗村

以工代赈惠民生:包罗村七树木组通过“以工代赈”和“村民自建”模式,硬化了长1.66公里、路基宽3.5米的道路。群众积极参与,全程无人阻工堵路,将修路视为自家事。这条路的建成极大便利了村民出行,也为当地烤烟、生猪养殖等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。

 

路畅业兴: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

关坪乡高明村

路通焕新生:曾经因交通滞后发展缓慢的高明村(辖14个村民小组,共386户1330人),近年来通过攻坚,全村通车里程已达31.9公里,其中硬化12.4公里(硬化率38.87%)。特别是党建引领的农村公路村级自建项目(3条共9.21公里),目前已完成约7.5公里,为村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。

路通产业兴:告别“人背马驮”历史,白芸豆成为全村支柱产业,2024年种植面积达1000余亩,收入超400万元。2025年种植面积扩至1330亩左右,培养了一批像州人大代表字霞丽一样的种植能手,使高明村跻身全乡白芸豆高产稳产种植示范村。同时,黑山羊、肉牛、生猪养殖及泡核桃、中药材种植等传统产业也同步提质增效。

路通农民富:经济数据显著提升:2014年,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1074万元,农民人均纯收入3601元;到2024年,全村经济总收入增至1330万元,农民人均纯收入飙升至12300元,十年间人均收入增长超3倍。

团结乡新宅村

       烤烟产业驶入“快车道”:2024年,在县交通运输局支持下,依托党建引领农村公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,团结乡全面推进新宅村五星片区6公里道路硬化,总投资240万元。乡党委九色视频带领党员冲锋一线,村民热情高涨,主动义务投工7500多人次,乡贤和企业积极筹资捐款,节省资金80万元。道路畅通后,新祥邑片区的16户烟农受益显著,卡车可直接开到烤房旁,220亩烟田的采收、运输效率大大提升。2024年该片烟田亩产250斤,产值达70余万元,8户脱贫户依靠种烟稳定了收入,周边村民季节性用工达4400多人次。同年,新祥邑片区、河东只崩场片区的2条共6.3公里道路建设也持续推进。

宝丰乡大栗树村山路变“产业线”:在宝丰乡大栗树村,一条15公里蜿蜒盘旋于山间的乡村公路——茶厂线,直通大栗树生态茶园基地和云龙县牡橼种植专业合作社。这条路的畅通,让农村公路由“交通线”转向“风景线”“产业线”,是宝丰乡依托“四好农村路”建设,按照“公司+基地+农户”模式,实现以路兴村、以路兴业、以路富农目标的生动实践。

 

共护共享:长效机制保“四好”

宝丰乡东山村

全民护路“养”出幸福道:“以前路边杂草半人高,雨天泥泞难走,现在每天出门看到干干净净的水泥路,心里都亮堂。”东山村(村内1条主干道28条村道串联起20个村民小组)的蝶变,源于村委会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开展的公路养护行动。面对青壮年外出务工导致的“人手少、资金紧”养护难题,村委会主任邹绍雄率先垂范,十几年前就利用周末带头清扫主干道。村民们深受感召,在家的老人、妇女、学生纷纷加入,“全民护路”热潮在东山村兴起。

制度到户“养”成长效路:村委会牵头制定养路制度,将全村公路划分为7个责任区,党员带头包片,村民以户为单位“认养”路段,并将每月20日-25日定为“集体养护日”。经过十多年的坚持,路边杂草无踪、排水沟渠畅通、路面干净平整,村民还自发在路边种植绿植。

产业进门“养”出幸福村:道路状况改善直接惠及产业,过去因泥泞难运的核桃、麦地湾梨等农产品,如今货车能直达田间地头,收购价提高了近20%。“公路养护不仅擦亮了村子的‘门面’,更凝聚了人心。”邹绍雄感慨道。护路行动的成功,带动了村民参与垃圾分类、河道清理、村容整治等各项公益事业的自觉性。

 

路通百事通:乡村焕发新气象

路通兴学,读书改变命运:道路的畅通,如同打通了思想观念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2014年以前,“读书无用”的观念在村民中普遍存在。如今,高明村掀起“供学热”:州属5所重点中学中有14名高明村学子(其中下关一中8人);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13人,其中211院校6人,教育成为改变命运的新通道。

路通聚心,村民共当家:村民从过去存在“不让地、堵路、看笑话”的旁观者心态,甚至“等靠要”思想,主动转变为“爱路、护路、管路、养路”的“主人翁”。思想通了,发展的合力更加强劲。

从高寒彝寨到偏远山村,从终结“出行难”到激活“产业兴”,从“脏乱差”到“风景线”,从“思想闭塞”到“民心凝聚”,云龙县“四好农村路”的建设实践,生动诠释了“要想富,先修路”的发展规律,铺就了一条条通往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。建好是基础,管好、护好、运营好是关键,干群同心是保障。随着更多这样的“幸福路”“产业路”“民心路”在云龙大地上延伸,乡村全面振兴的壮美画卷正徐徐展开。

     |      分享到:
分享到微信×